曲速資本:互聯網保險,大風下也不是什么模式都能飛
阿里:眾安在線、控股國泰產險、挖角國壽少帥
騰訊:眾安在線、聯合中信國安發起設立首家互聯網壽險公司
京東:京東將保險作為第六大業務板塊并入京東金融體系
巨人投資:出資 100 億元設立亞太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除了之前的眾安在線,今年,互聯網巨頭又將目光放到了保險。除了他們,復星集團逾三分之一的總資產為保險業務,長期以來致力于將保險打造成核心業務;九鼎投資也在籌建保險公司、收購保險經紀公司、成立互助保險組織方面集中出擊。而在國外,伯克希爾旗下共有 8 家保險公司,巴菲特也將保險業務稱為公司 “成長引擎”,并稱 “保險業務推動了我們過去多年的擴張”。
那么,保險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 “大佬們” 的關注呢?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應該是保險業能提供大量的沉淀資金,資金成本比較低且資金來源比較穩定。另外,保險也是很多公司一個重要的利潤來源,像去哪兒賣機票本身不賺錢,但通過賣綁定的保險,其能獲得不錯收益。這也是為什么像攜程、去哪兒、同城等旅游平臺會自己開一個保險經紀公司。
我們再來看一下目前我國保險市場情況:
一、市場規模大
2014年 全年的保費已經突破了 2 萬億大關,近 3年 保費規模穩步上升,增長率也不斷上升。2015年1月-7月,已實現的保費收入有 15383.76 萬億,同比增長了 19.89%,延續了之前的勢頭,保費增速在 20%左右。
保費收入與增長情況
二、滲透率低
德國、美國人均保單數為 5 張,日本人均保單數為 6.5 張,而國內人均保單數少于 1 張,這表明國內保險的滲透率非常低。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在滿足生理需求后就會產生安全需求。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人對安全的需求會越來越強,對保險的意識和需求也會越來越強,保險的滲透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 “互聯網 +” 的風口上,面對保險這一 “肥沃” 的行業,咱們的創業者也都蠢蠢欲動,互聯網保險也呈現爆發趨勢。2014年,互聯網保費總收入為 858.9 億元,同比增長 186.3%,其中財險部分為 505.7 億元,同比增長 114%,壽險部分為 353.2 億元,同比增長 5.5 倍。2015年 上半年,互聯網保費總收入達到了 816 億元,接近 14年 總額,而其中財險部分為 363.2 億元,同比增長 69%,壽險部分為 452.8 億元,同比增長 343.3%。
但是保險不同于電商,不是做個網站就能賣東西,要慘烈廝殺一番,保險也不是 P2P,整兩三個人就能開始一個平臺,霸主一方就能很滋潤,保險還是有一定行業門檻的。 互聯網保險雖然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大行業,但是目前有一窩蜂做的一些創業項目,要是不及時修正方向,肯定不可能走的很遠。
我們總結了一些目前常見的,但是又不太看好的方向,和大家討論下:
保險超市
這個是最常見的一種, 從 PC 互聯網開始就有很多, 保險超市是將豐富的保險產品放到網上,供用戶自行挑選,有經紀牌照可以在其上面完成交易閉環,而沒有牌照的則將用戶導到相應保險公司官網進行支付購買。這一模式其實就是簡單地利用互聯網的渠道功能,通過互聯網將大而全的保險產品呈現給廣大用戶,這里,在彼此的對接中并不精準,無非是通過互聯網再把用戶洗一遍,而國內的用戶,保險公司通過電銷起碼已經洗過 N 遍了,保險在用戶間的口碑并不好,需要銷售驅動。
其次,保險(特別是壽險)是復雜性產品,哪怕在網上把條款都寫清楚,用戶也不一定能看明白,需要有專業的人進行解釋,在后續理賠等環節也需要有人提供服務。目前,銷售的互聯網保險險種構成主要以車險、萬能險、短意險為主,這也是因為這些險種相對來講比較標準化。我們認為絕大多數的保險現階段并不適合直接在網上進行簡單銷售。
簡單的保險比價
互聯網保險領域也出現了很多第三方比價平臺,這里我們不看好的是單純以價格為維度的比價。
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我國保險行業原有市場集中度高,財險前三的人保、平安、太保合計市場份額達 67%,壽險前五家壽險公司合計市場份額超過 80%,而這些大的保險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如果他們不開放數據接口,那么第三方比價平臺只能通過 “爬蟲” 去抓取數據,會形成誤差,無法準確獲取產品信息與價格。
第二,保險產品并不標準化,保險公司之間很少有完全一樣的產品。不同的產品間的比價是無意義的,比如其他條款都一樣,一種產品是保 46 種疾病,而另一種是保 48 種疾病,這 2 種間的比價無意義,用戶不會因為 46 的比 48 的便宜而買 46 的。哪怕是條款完全一樣的保險,保險公司在理賠、服務層面也是不一樣的,這也無法從簡單的價格比價中體現。機票可以比價,因為對用戶來講,機票都是將他們從 A 帶到 B,大部分用戶對飛機上的服務并不是特別在意,而且機票是代理商間的動態比價。
目前,第三方比價平臺主要集中在車險比價,車險相對來講標準化程度高一些,但是如果單純價格間的對比意義也不是很大,“比價” 應該涉及全方面的對比。
簡單的信息化服務
一些為保險公司做簡單的信息化服務公司,比如幫保險公司做官網運營、幫保險公司做天貓官網店鋪運營以及其他第三方平臺渠道拓展與運營,其實說白了就是外包公司。這種模式只是簡單的促進保險公司表面上的信息化,其對保險行業本身的幫助非常小,也并不是真正地用互聯網技術改造保險行業,而趁著風口,其中有的外包公司號稱互聯網保險第一股,這其實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互聯網保險其實需求非常豐富,因為痛點太多, 在國內,由于電銷騷擾、保險產品設計 “坑爹”、誘導欺騙式銷售等,導致保險的名聲并不好,但恰恰因為就是一個可能跌到底的行業,可能做出一點點改變就會收效巨大。
本文首發 36氪 :http://36kr.com/p/5037600.html